网站首页 >  院部动态 >  正文

【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高玉青:知行合一的教育工作者

来源:化学化工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9/11 08:31:14

编者按: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号召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作为强国之基石,兴盛之关键,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时代变革和教育强国之需,是教师发展的灵魂和底蕴,也是教师成长的标杆和灯塔,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国内石油院校联合出版《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丛书,选取优秀教师的事迹结集成册,作为献礼工程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实践。我院有6位老教师编入丛书,他们均是在建校初期,放弃北京等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大庆油田,参加我院(原东北石油学院石油炼制系)的筹建工作。即日起,学院党委推出“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系列报道,讲述这6位“大先生”的感人故事。以此激发我院广大教职工的教育家情怀和担当精神,矢志做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者、传播者和弘扬者,做研究真学问、培养真人才的“大先生”,将强国使命、爱国情怀和育人志向融入血脉之中,使家国情怀、教育理想、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代际相传。

高玉青(1934—2018),1934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53年9月至1955年8月就读于西北工学院;1955年9月至1957年8月就读于北京石油学院;1957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抚顺石油学院(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庆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担任教职,1984年至1989年担任大庆石油学院石油炼制系副主任。任教期间,主要从事“多相催化动力学”课程的授课工作,在授课的同时一直从事重油催化的理论和工程实践研究,曾为辽河油田做过多项稠油催化加工和开采的研究工作,为大庆油田做过天然气防腐工作,其研究成果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实践经验不仅丰富了他的教学内容,也为他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曾获得发明专利1项,发表有关石油催化加工的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收录。

高玉青

矢志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刚刚结束。由于风暴、极端干旱及虫灾等多重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作物大幅减产,甚至出现了大面积荒漠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急需各行各业的人才来共同克服困难,推动国家建设。面对国家的召唤,高玉青选择到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的东北石油学院任职。他不仅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和条件吓倒,反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教育事业中。

东北石油学院在初创时期面临着诸多实际困难,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匮乏等。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依然致力于培养石油工业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玉青矢志与学校一道,为石油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高玉青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不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更以身作则,教导学生如何面对困难、勇于挑战。他的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摇篮。他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石油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在后来的石油工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玉青在石油催化领域的深厚造诣,源于他对教育工作的科研实践和对理论的深入钻研。1974年,在知识匮乏的年代,他亲自编纂了《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一书,该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经发行迅速成为行业的权威教材。书中,他系统地介绍了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的基础知识,并结合自身的研究心得和实践经验,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高玉青并未满足于自己在科研领域的成就。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育事业中,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还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与青年学者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和人生智慧。在高玉青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走上了科研之路,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玉青编写的《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一书

科研创新,探索石油催化新境界

高玉青以多相催化动力学为研究领域,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深入挖掘重油催化的理论与工程实践。他不仅具备深厚的催化理论知识,更是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解决石油工业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在科研的道路上,高玉青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不懈探索和对技术的刻苦钻研。他明白,科研工作不仅仅是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更重要的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行业的发展。因此,他致力于稠油催化加工和开采技术的研究,为辽河油田、大庆石化设计院等单位提供了宝贵的科研支持。199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主管、辽河油田分公司主办的学术杂志《特种油气藏》创刊。该期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科技期刊,是全国唯一一份全面报道特种油气藏勘探开发新技术、新理论、新进展的科技期刊,他担任第一届编委会委员。

为了取得第一手的数据,他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日夜,不断尝试、优化和创新。他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他对待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和不懈追求,不仅赢得了同行的尊重,也激发了学生们对科研的热情。

高玉青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他积极与企业合作,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不仅提高了石油的开采和加工效率,还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这种将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高玉青对科研工作的深刻理解和对行业发展的远见卓识。

高玉青(左一)向专家汇报科研工作

以爱育人,传递石油催化薪火

高玉青始终将学生置于重要的位置,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问,并将每一次答疑作为促进学生理解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机会。他的教学方法既严谨又富有启发性,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满满。

在课下,高玉青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时常与学生交流思想,分享自己在科研和生活中的经验和心得。他不仅是学生的学术导师,更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科研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保持热爱和执着,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就。

高玉青的仁爱之心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上,更体现在对石油催化事业的热爱上。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始终将科研和教育作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对专业的执着追求和对教育的无私奉献。

在他的引领下,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踏上了科研之路,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更在品格和素养上得到了提升。他们感激高教授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关爱,将他视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楷模和榜样。他的事迹,彰显了科研工作者的风采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教育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需要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耕耘。

据他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回忆:“老师是那样的平易近人,与老师的初次交流,并非想象中那般严肃,老师像家长一样聊起他的工作经历。老师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情况和我的论文安排,让我心中对研究生这一新阶段的忐忑不安一扫而光,也让我正式融入了老师的课题组,开始了忙碌的研究生生活。”高玉青不仅在学术上对学生要求严格,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验装置需要提前预热,这本来是课题组年轻人的工作,但考虑到年轻人需要充足的睡眠时间,他就拖着骨刺严重的双腿,每天天不亮就到实验室开装置,从而保证当天的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并按时结束。他的行为深深感染了每个人,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去完成相关工作,使得课题研究进展十分顺利。

对学生们来说,高玉青亦师亦父。他以身作则,告诉学生们要全身心投入,敬业笃学。据一位学生回忆,高玉青为了帮助他完成硕士论文,组织课题组成员多次讨论论证,确定改造方案,并且亲自参加装置改造全过程,大家看在眼里,十分感动。虽然他每天都很忙碌,但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并且关怀每一位学生,他那诲人不倦的育人理念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玉青(左一)指导学生做实验

胸怀天下,推动石油事业发展

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高玉青始终关注着国内外石油催化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他与国内外同行共同探讨石油催化领域的前沿问题和技术难题。他不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而是着眼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高玉青的影响下,他的学生们也纷纷投身到石油催化事业中去。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更在实际工作中展现了出色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也为高玉青的教育事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首高玉青的教育与科研生涯,我们不禁为他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所感动。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石油催化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教育工作者的精神,为后来的学子树立了榜样。高玉青的事迹,彰显了科研工作者的风采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研精神,什么是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们向这位杰出的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致敬!


撰写人:高展   孙学文   管盈盈


   版权所有:2019 东北石油大学

   黑ICP备14003409号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邮编:163318

   服务邮箱:Webmaster@nepu.edu.cn

  

今日共计访问量:
本站共计访问量: